目的 比較大鼠雙側頸總動脈結扎后不同時程的神經功能障礙、腦組織大體病理/ 顯微病理和血清學炎性指標的變化。
方法 將SPF 級 Wistar 大鼠麻醉后,施行永久性雙側頸總動脈結扎術。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術后2周、4 周和6 周共3組,每組10只。同時設立假手術組,大鼠10只,操作方法同模型組,但只穿線不結扎。分別于術后2周、4周和 6 周對大鼠進行神經功能檢測,然后腹主動脈取血,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采用腦組織 TTC染色法評價腦缺血范圍,HE 染色后進行顯微鏡下腦組織形態學觀察。
結果 與假手術組比較,雙側頸總動脈結扎后2 周組、4 周組和6 周組大鼠的神經功能評分明顯降低(P<0.05); 與2周組比較,4周組和6 周組大鼠的神經功能評分下降明顯(P< 0.05)。血清炎性指標檢測發現,與假手術組比較,不同時程模型組大鼠的IL-6水平明顯升高(P< 0.05),其余兩個指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鼠腦組織病理學觀察顯示,與假手術組比較,雙側頸總動脈結扎后2 周組、4 周組和6周組大鼠的腦組織缺血范圍隨時程延長而增加,腦組織形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和炎性浸潤。
結論 大鼠雙側頸總動脈結扎后腦組織病理改變由缺血發展到梗死灶出現,并伴隨神經功能障礙,隨時程的延長而變化不同,應根據藥物作用機制選擇干預時機。
閱讀原文:雙側頸總動脈結扎致大鼠腦血流低灌注不同時程的神經功能障礙和病理學變化.pdf